近看半屏山
  央廣網北京11月1日消息(記者 李金鑫 李覲如 特約記者 葉文勇)日前,“萬裡海疆巡禮”採訪團來到浙江省溫州市洞頭縣,在洞頭縣南面的海上,有一座半屏山,山的西面有漁港、村莊和田園,而山的東面則像被利斧削掉了一樣,只有斷崖峭壁。無獨有偶,在臺灣高雄,也有一座類似的半屏山。洞頭縣人民政府旅游發展顧問邱國鷹先生充當導游做了以上講解。
  大自然的巧合給兩岸人民的交流來往提供了一條天然的紐帶。由於和臺灣地理位置接近,語言、民俗相通,洞頭縣近年來逐漸成為兩岸民眾交流的前沿。東海艦隊某快艇支隊軍官許丹芬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洞頭人,在接受記者採訪時,她表達了“兩岸唇齒相依還盼珠聯璧合”的心聲。
  記者:許丹芬你好。
  許丹芬:你好。
  記者:你是洞頭人,對於洞頭的半屏山,相信你也很熟悉了?
  許丹芬:對,在我小的時候,有一首關於半屏山的歌謠“半屏山,半屏山,一半在洞頭,一半在臺灣”,所以從小我就知道,這個半屏山有一半在洞頭,一半在臺灣,也是很嚮往去那邊玩的。而且我還知道半屏山有這麼一首詩,叫做“好屏半在洞頭縣,殘壁一遺台島濱,欲喚歸來猶隔海,倘為離去若亡唇,兩邊相望茫茫水,何日才逢璧合辰”。
  記者:把這首詩的大概意思給我們講一下。
  許丹芬:就是說美麗的半屏山,一半在洞頭,另外一半就在臺灣島的海濱上,很想叫它歸來,但是卻隔著一層海;如果它離去了,就如同唇亡齒寒。但是,什麼時候才能逢它歸來?其實也寓意著臺灣島回到祖國的懷抱,和大陸心心相連。其實你聽我的口音,也是有一種閩南腔調,因為我們跟臺灣說的是一種方言——閩南話,很多洞頭人跟臺灣都有一些親情,還有一些說不完的故事。在我身邊的同學,還有我的家庭,都是跟臺灣有相連的,有的親戚在臺灣,有的跟臺灣之間有工作上的往來,漁民們之間也有一些交流,我們只要去漁船上面跟漁民一聊起臺灣,他們可以滔滔的講出很多故事來。

  東海艦隊某快艇支隊軍官許丹芬(右)接受記者的採訪
  記者:說明聯繫還是非常緊密的。
  許丹芬:對,特別是在我小的時候,在我們洞頭是可以收到臺灣的一些電臺的,他們也會在電波中聊起他們跟大陸之間的事情,小的時候也聽我們的父輩講起很多臺灣的一些故事。
  記者:不光是地理位置比較近,包括血緣、親情都是非常相近的。
  許丹芬:對。
  記者:關於你自己的臺灣故事有沒有?給我們講一下?
  許丹芬:這很湊巧,就是我外公的弟弟當時就是一個國民黨,後來撤到臺灣去了,我爺爺是一個共產黨的地下黨,所以我們家庭就是既有國民黨的,又有共產黨的。
  記者:聽你聊起老一輩的這些淵源,讓我想起在浙東沿海,幾十年前也曾經發生過很多次國共兩黨之間的戰役,不知道你有沒有瞭解呢?
  許丹芬:其實我在我們部隊裡面,分管軍史館講解,我在分管這一塊工作的時候,也深入的瞭解了一些在浙東沿海發生的國共之間的戰役。當時我們支隊跟國民黨之間的戰役,就發生了128次,還創造了五戰五捷的戰績,像頭門山海戰、擊沉太平號等等。
  記者:國共兩黨曾經在這發生過那麼多次的戰役,那麼在如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形勢下,我們再回過頭去看這些戰爭,你既作為一名處於兩岸交流前沿的洞頭人,同時又是一名大陸軍人,對於你來說是不是又有一些不一樣的體會呢?
  許丹芬:現在我們兩岸交流真的是發展得非常快,包括一些經濟的、文化的、旅游方面的交流很多,比以前開放很多。以前兩岸不交流的時候,真的是有很多很悲傷的故事,餘光中先生的《鄉愁》就很能體現:小時候,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,我在這頭,母親在那頭。但是現在兩岸交流了,大家都是中國人,血濃於水,大家總有一種鄉情在這裡面,作為一個在跟臺灣溝通比較多的洞頭人來說,我希望,兩岸能夠攜起手來,用我們的親情,手拉著手。那麼作為一名軍人,我們也知道國共兩黨曾經攜手一起對抗外敵,也鬧過矛盾,但是我覺得這個矛盾是兄弟之間的,家人之間的,拌拌嘴、吵吵架,但是這是我們家人之間的事情,吵完了,可以坐下來聊,畢竟我們都是一家人,這是不可否定的。希望有一天,我們大陸的軍人和臺灣的軍人能夠攜起手來,共同的來保護我們祖國的萬裡海疆。
  記者:好的,感謝丹芬。  (原標題:兩岸血脈割不斷 共守海疆總相盼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ajrw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